中秋节

水调歌头丙辰中秋

《水调歌头·丙辰中秋》是苏轼在1076年中秋节所作,通过月夜景象抒发人生哲思。诗中表达了对宇宙的探索、时间流逝的感慨、追求自由与现实生活的矛盾,以及对人生的无常和离合的理解。结尾处寄予了诗人对人们长久生活的祝福,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珍视。这首词以其深邃哲理和艺术美感,展现了苏轼独特的文学魅力。

水调歌头丙辰中秋

标题:《水调歌头·丙辰中秋》:苏轼月夜哲思与人生感慨

在中国古代诗词的璀璨星河中,《水调歌头·丙辰中秋》犹如一颗明亮的北斗,引领着我们探寻宋词的魅力和深度。这首诗是北宋文豪苏轼在丙辰年(1076年)中秋节时所作,它以其深邃的哲理、浓郁的情感和优美的艺术形式,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瑰宝。

《水调歌头·丙辰中秋》全诗如下:

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。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。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。

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。不应有恨,何事长向别时圆?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

这首词以明月为引子,展开了一幅深邃的宇宙图景和人生哲思。首句“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”,苏轼以豪放的笔触,将自己置于苍茫宇宙之中,与天地对话,展现出他超脱世俗的胸襟和对未知的好奇。

“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。”这两句诗,既是对月亮的赞美,也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。苏轼以月为镜,映照出人生的短暂与无常,表达出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。

“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”这几句诗,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。他渴望超脱尘世,追求精神的自由,却又担心高处的寒冷,暗示着对现实生活的留恋与不舍。

“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。”苏轼以月光为伴,独自起舞,享受这份孤独中的宁静。这既是他的自我慰藉,也是他对人生困境的乐观态度。

下片转而描绘了月夜的景象和诗人的情感。“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”,月亮的移动,映照着人间的悲欢离合,也照亮了诗人的内心世界。他以“不应有恨,何事长向别时圆?”表达对人生无常的疑问,同时也流露出对亲人的深深思念。

“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”苏轼以月亮的盈亏变化,比喻人生的起伏和世事的无常。他认识到,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,都无法避免悲欢离合,这是自古以来就难以改变的事实。

然而,尽管人生充满波折,苏轼并未陷入绝望,反而在结尾处寄予了深深的祝福: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”他希望人们能长久地生活下去,即使相隔千里,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。这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,对亲情、友情的珍视,也是对美好未来的期盼。

《水调歌头·丙辰中秋》以其深邃的哲理、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艺术形式,展现了苏轼独特的文学魅力。它不仅是一首描绘中秋月夜的诗篇,更是一首关于人生哲思的长歌,让我们在欣赏其美妙的同时,也深深地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理解,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。